芒砀山“国托灵”古碑考释

发布时间:2016-9-12 11:10:59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6532

不久前,芒砀山主峰出土一通残断古碑,仅存三个字,按古制,从右至左,读为“........国托灵”。国字的右边,初步判断,至少要断去一字或几个字。

% d+ W; B: K" N" n

“......国托灵”这是什么意思呢?此碑究竟是做什么用的呢?

6 y4 z' v; m* P1 D& I( I  f& b

原来这块石碑是古人的托灵碑。托灵亦即讬灵,也称托体,是托付灵魂的意思。这种托灵碑,多见于古代帝王,诸侯或官员以及文人雅士,富商,将自己的灵魂托付于名山,祈求自己死后,身体化为巍峨的山峦,同山神一道永存与天地之间,达到长寿的目的。托灵源于古代人们对天地的崇敬和信仰,尤其是对名山大川之神的崇拜。为了托灵,还要修建祭祀场所,大搞托灵仪式,树碑画符。& ?$ S6 _6 f  \

 

中国从远古的时候就有崇拜天地之神的信仰。《史记.封禅书》记载:“天子祭祀天下名山,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其疆内名山大川”。史载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曾封禅泰山,武则天时开始把山川名胜加上人间官爵,封五岳为王,宋代名山大川的封号又升高一级,五岳皆为帝号,并配有帝后。' {+ S% e+ H" a

芒砀山在古代也是名山。据《砀山县志》记载,黄帝曾巡视过芒砀山,蚩尤曾在此活动。清代《永城县志》记载战国时墨子曾隐居在芒砀山,秦末“东南有天子气“,秦始皇曾来巡游,汉高祖刘邦在此斩蛇隐居并起义。《列仙记》记载仙人涓子,主柱在砀山成仙。《水经注》记载,名士琴高在砀泽乘鲤鱼成仙。可见古代芒砀山仙灵之气很大,遐迩闻名。; I' ]/ w$ P" j! ^* d/ G8 ^. F

西汉时芒砀山作为梁国境内的名山,也是很被尊崇和礼遇,曾是梁孝王花园中东苑的一部分,在当时崇敬山神的背景下,芒砀山作为天地之神的一部分,特别是梁国境内唯一的名山,被格外敬奉和祭祀。芒砀山主峰汉代祭祀建筑遗址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芒砀山主峰没有汉墓,不仅仅是因为汉高祖刘邦斩蛇立碑建庙的缘故,更重要的是此处有祭祀山神或刘邦的庙宇及神坛。6 G# U; _0 Z6 \* q2 O2 ]+ M

为什么要托灵呢?古人认为人死后如在阳间,但只有灵魂有所托附,才能彰显尊贵和崇高,才能变成神仙。对名山的依附,往往是达官贵人托灵最好的平台。秀丽的风景,巍峨的气势是托灵的诱因,幻想成仙,渴望长生是托灵的内因。名山也就成了理想的归宿。4 y5 B$ }( h) r% `' z

汉唐魏晋时代,天下名山被达官贵人和文人雅士纷纷抢占先机,用以托灵。汉朝蔡邕在《九嶷山碑》中说”岩岩九嶷,峻极于天......登此崔嵬,托灵神仙。“晋朝孙绰在《游天台山赋》中写到:”荫牛宿以耀峰,托灵越以正基,结根弥于华岱,直指高于九嶷。“陶渊明在诗中也说”死去何所道,托体通山阿。“唐代诗人皮日休游览太湖龟山,看到风景如画,也有了托灵的想法,他在诗中说:”琴高做赤鲤,何许纵仙逸。我愿与之游,此焉托灵质。“表达了幻化成仙与山脉永存的意愿。

一些帝王和诸侯埋葬在名山附近,也是出于托灵的需要。在《唐会要》卷二十《陵议》中,谈到修唐帝王墓时说:”陵墓所安,必资胜地,后之继嗣,用托灵根。”

明代朱元璋废除了山川的帝王名号,以山川本名称呼为神,如东岳泰山之神,西渎大河之神等,嘉靖时更加重视,每年必须祭祀五岳之神,受此影响,全国各地祭祀山神成风,而托灵之风也随之大为助长。当时很多名山往往被多人重复托灵,因而有的还闹出笑话,有文人写诗讽刺此事。

芒砀山托灵碑,是古人托灵的证据。碑体三字,为楷体,字体粗大雄浑,雍容端正,而又苍劲,宽舒圆满,有典型的唐楷之风。令人费解的是,”国“字作何解呢?国字前又会有什么字呢?假如我们推测为汉代”梁国托灵“,显然是不对的,因为梁国在汉代早期官文皆是篆书,后期皆是隶书。楷书萌生于东汉,从魏晋开始取代汉隶而成为通行的正体汉字。但魏晋楷体风格和这通古碑字体明显不同,再者此碑的风化腐蚀程度并不严重,所以可以判断该碑最早不会超过唐代,最晚应在明清时期。这个国字究竟是人名所用还是国名所用?如果是国名所用,五代十国的后梁和后周是可能的选项,当时芒砀山属于这些小国,特别是热衷于迷信的后梁皇帝朱温家就在砀山,他是不是曾以”大梁国“之名义,在家乡芒砀山搞托灵祭祀活动,已经无法考据。  唐宋元明清时代,天下名山大川,不可尽数,帝王不可能以国之名义来芒砀山托灵的。如果国字是属于人名,那么这个问题就无法细考了,茫茫史海,有钱人立碑山峦,以求托灵成仙,古代诸如此类的事情不少。

但是笔者认为,芒砀山这块残碑应是政府行为。其一,此碑只是一块石牌横额,似应是镶嵌在建筑物门额上的。其二,直接用人名书写托灵碑不符合古代的礼仪和惯例。其三,在古代芒砀山上不经地方政府甚至皇帝允许是不准修建庙宇或托灵祭祀类建筑物或碑刻的。唐宋元明清时期,重要处庙宇需经政府赐额才能建筑。私人是不能随意在名山上修建立碑的。因此可以认为这通石碑可能是古代芒砀山重要的祭祀活动所刻,也可能是大搞宗教活动时所立。它是芒砀山作为名山的历史见证之一。

 


(责编:管理员)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