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射圃亭

发布时间:2014-5-13 15:53:28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6383

盛朝新

 

当你经过永城小隅口西边的实验小学,听到朗朗的读书声时,你可能想不到这里在古代也曾是一个学习的场所,不同的是,古代这里是练习射击的武校,而现在是一所小学。

永城古代著名的射圃亭就在这里。

射圃亭究竟干什么的呢?

这个问题首先跟孔子有关,其渊源始自儒学。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他教学的课程科目有“礼,乐,射,御,书,数”。这在古代被称作“六艺”。这是儒学最经典的内容。其中礼是语文,也是政治课。乐,是音乐。射,是武术即射箭课。御是驾驭马车技术。书是书法课。数是算术课。射作为六艺之一,排在第三位,是儒学的重要内容。

永城儒学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即公元1041年。当时学校是奉皇帝的诏书而兴建的,也是为永城响应范仲淹庆历新政而创建的。当时政治家书法家蔡襄曾专为永城儒学题写碑文《亳州永城县庙学记》(宋代永城属亳州),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收藏了这篇碑文,并为这篇碑文写了跋。可见当时永城儒学得到了很大的关注和重视,也很有影响力。“射”学作为儒学的重要课程应运而生,儒学建立了射击场即射圃。射圃就在儒学西边的一片空地上,在当时永城的南门里西侧,北至汴河南岸,汴河桥码头西南侧,南到城墙脚下,交通方便,环境优雅,与儒学一街之隔,东西相对。射击场主要供学员练习射箭,舞剑。按照当时的定规,射击场内要建一座亭子,称为射圃亭。亭子位于射击场内边沿东侧,就像现在体育场的看台一样。射圃亭主要是供教官作为指挥台瞭望台之用,同时兼做迎接领导来巡查的礼仪亭台,以显示庄重,庄严和威严,有时也作教官休憩之用。

永城射圃亭起源于北宋,也大兴于北宋。射圃亭作为官办武校,成绩斐然,闻名遐迩。每天都有许多少年在此练习武术,吸引着城内居民争相观看,连汴河上天南地北的旅客也停船驻足前来观赏。射圃亭与韩亭,甫亭,园水亭成为永城宋代四大名亭。永城射圃亭并不仅仅是一种设计训练场所,更是学子们的一种修身养性磨练思想品德的地方。地方官员有时也来学校和学生们一起练习射计技术。《宋史》记载,宋代永城县令杜谊就曾亲自来授过课。史书记载“有司间暇与学宫一体学射,凡射武,射器,射职,射位,俱载礼仪”。“夫学之有射圃,非日不忘武备,盖将以养德也。”射圃是培养文武兼备人才的场所,是培养国家栋梁之才的地方,是古人素质教育的基地。

永城射圃亭,毁灭于元代。当时蒙古族统治者特别忌恨汉族人习武骑马射击之类,害怕汉族人以武力抗争,专门颁布法律禁止民间拥有武器,包括弓箭之类,儒学的射学被取消。永城射圃亭荒废了。直到明朝洪武初年,永城儒学的射学才得以恢复,当时又叫武学。明代中期因为城内人口增加,射圃空间显得狭小,于是就把射击场改在城郭东南校场上(今老城三高西)。这样城内射圃亭彻底冷落下来。城内居民在射圃亭遗址处建起了关公庙,射圃亭的大片空地成了祭祀关公的庙会广场。

清朝初年,射圃亭广场的南半部分被当时永城苏松八府巡按李印岩辟为花园。现在实验小学到解放路老物资局一带都是宋代射圃亭故址。射圃亭作为一段历史文化载入永城史册。


(责编:管理员)
分享按钮